【殺人回憶.影評】 真實連環命案改編 細膩鋪陳善惡界線

 

《殺人回憶》在2003年於韓國上映,當時懸案仍在調查中,電影精心安排的懸疑氣氛和緊張節奏令整個韓國社會極爲震撼,在電影結尾,小女孩思考了半天也無法形容疑犯那張普通的臉,彷彿精闢的總結:兇手根本就可能是任何人。

精巧的敘事和案件強大的社會效益使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奉俊昊走上賣座導演之路。他其後拍攝多部電影都有亮眼的商業成績,比如後來的《韓流怪嚇》《末世列車》表現不俗,爲Netflix拍攝的《玉子》也帶來了更多影響力。今年《上流寄生族》在康城影展大獲肯定,奉俊昊也踏上事業的高峯期。

相比那些後來的作品,《殺人回憶》更爲單純和利落,至今對照也毫不遜色。電影主角樸探員(宋康昊)和蘇探員(金相慶)一起嘗試解決這一單奇案,樸探員是沒有耐性的行動派,想盡各種辦法制造證據,屈打成招,蘇探員則相信推理和分析,主張正義,希望在偵破過程中善待疑犯。隨着案情的深入,兩位探員的遭遇各不相同,蘇探員變得愈來愈暴力,樸探員則開始反省自己,變得更加理智和冷靜。在撲朔迷離的案情推進時,如此的兩條性格發展線索撐得紮實又自然。

從早期開始,善惡與暴力一直是奉俊昊瞄準的主題。《殺人回憶》選擇跟現實生活一致,讓兇手最終也沒能伏法。導演最想討論的並非誰是兇手,他更想將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與兇案帶給民衆的影響搬上銀幕,用電影本身的故事性和視覺呈現出一幅立體的社會畫卷。

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韓國的經濟受到重創,政府很快換黨,民衆的生活也有了徹底的改變。大量的民主運動與慘烈的經濟劇變,徹底改變了韓國人的世界觀以及生活方式。新世紀初誕生了相當數量的韓國電影,都在全力呈現這段動盪時期帶來的衝擊。

名導演李滄東《薄荷糖》同樣也講警察經過不同的社會事件之後,內心起了變化的故事。這些電影在主線故事外,用大量的細節填滿了社會的各種時光碎片。《殺人回憶》中探員努力破案的同時,便向觀衆展示了當時學生運動和新聞第四權興起的過程。由此可見,這部電影除了說出流暢的故事,也是要製造出時光隧道,把過去的日子原原本本展示出來。

也許因爲案件的劇情實在撲朔迷離,奉俊昊因此有了鮮明的節奏來補充細節。在那樣高速推進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追捕中,奉俊昊本身的導演手法無可挑剔。一開始觀衆也會懷疑,當年鄉鎮的警探行爲真的如此愚昧好笑嗎?樸探員和自己的手下完全不使用任何專業的推理和思考,純粹靠蠻力破案的過程充斥着黑色幽默,其中的對立面也顯得不是那麼突兀。我們在奉俊昊之後的作品中,也反覆見到故事中的對立。比如《韓流怪嚇》有愚蠢到不可思議的美國科學家,《玉子》中有貪得無厭的大財團,《末世列車》有壞到不行的上層階級,《上流寄生族》則有遲鈍麻木離地的富人一族。

奉俊昊從那個年代走來,應是想在電影裏用誇張的手法呈現出社會的不公義之處,卻往往流於刻板印象,觀衆往往看到兩個非黑即白的陣營對立,其中大家互相對立互相反感的理由,在商業類型電影裏面還可以說得過去,但在金棕櫚獎的盛名之下,觀衆確實也在期待更多東西。

《殺人回憶》有充實的事件原型做基礎,每一個角色都發展得極爲充分,他們的性格導致了他們的行爲,而他們的行爲又促成了每個人心理的不斷轉變。奉俊昊唯有在這部電影裏,才最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社會的殘酷和不公義。通常刻意強調的殘酷和善惡,都只會創造出卡通化的角色,也就讓殘酷和善惡變得虛假了。近作《上流寄生族》爲了達到戲劇效果,不得不強調富人的各種荒謬,那也算是電影的敗筆吧。

回看《殺人回憶》若奉俊昊一直保持當時自己的創作切入點,想必已經成爲頂尖的電影創作者了吧。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