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又讀:肖申克的救贖 ——希望與自由

 

“管理體制化”那個詞也是電影的一個看點。取得聯繫我們現在的生活,只不過絕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肖申克”裡,接受著生活為我們安排的一切,卻從來沒有想過去發生改變。我們總會被環境所負面影響,每一人都生活在他們熟識的、接受的管理體制下。很多人適應了,很多人習慣了,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敢返回。

金融家蒂姆即使丈夫有婚外戀,本想用射殺了丈夫和其戀人,但最終沒有下手。但是一個意外的巧合出現了——那晚另有一人射殺了他的丈夫和其戀人。只好,蒂姆被誤以為嫌犯,後來獲判無期徒刑。就這種,一個年輕有為的金融家淪為了肖申克拘留所的階下囚。

人啊,總要有個目標,沒有目標的人,就會喪失努力的方向,沒有努力的方向也就會自然地感受到寂寞,感覺不到存有的價值。也只有當希望佔有一個人的心時,他才會想要自由,才會想要擁有自由。

蒂姆的一封信,填充了迪克的希望空白。在老布離世的臥室,迪克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看大西洋的海與否像他所想的那般藍……

蒂姆花了近三十年時間,用一把小錘掘出了由拘留所通向自由正門的康莊大道,讓我們看見了他近三十年的堅韌執著、奮鬥不息,也告誡世人,自由的代價有雙重。那夜雷電交加、大雨滂沱。

整部影片,對我最大的觸動是:它讓我們永懷希望。無論你處在哪種境地,都千萬別忘掉心靈的莊重與幸福,也千萬別喪失難能可貴的自由。這就是我討厭整部影片的其原因。

著名影評人 秋實的秋

完全相同的宿命或許也要降臨到迪克頭上。迪克減刑獲釋後像平時的罪犯一樣,根本難以融入現代社會,可能將這對於一個在拘留所裡關了二十年的人而言,的確很難,但即使難以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傷痛,遠比讓他苟活著更受折磨。他曾一度也想自殺未遂。但想起與蒂姆的約定,他又冷靜了下來。他依照蒂姆之後說的,在橡樹下找出了蒂姆寄給他的信,他看後,恍然大悟。忙著死,還比不上忙著活,哪有什么事情像心靈那么有象徵意義?看完信後,我想,迪克已經成了和蒂姆一樣的人。

與此同時,我又想起了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喪失希望的自由人。

這是一部勵志電影,影片主角蒂姆便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意志,才會在銅牆鐵壁的牢獄之中有信心、有毅力實現自我救贖和救贖別人。

用電影裡的一句話開頭:希望是件幸福的事,或許是人間最幸福的東西,而幸福的事物永不遠去。

在肖申克拘留所裡待了四十年的老布,已經習慣了拘留所生活,在這兒,他還能做分館管理員,還有用武之地,可一旦返回這兒,他將難以面對外邊的世界。被減刑後的他,寂寞又恐懼,經常在睡夢中驚醒,甚至路經零售店櫥窗的這時候,想過他們必須做點什么,再被抓回到拘留所。總算,老布在此種非常大的壓力之下,在此種懼怕與恐懼的脅迫中,自殺身亡了。

兩條漫長的自由之路,一次靈魂深處的沖洗。

蒂姆,順利完成了自我蛻變;暴雨,亦洗刷了那追隨他已久的滿身灰塵(冤屈)。他,用希望支撐著他們近三十年的牢獄之災的傷痛,同樣用希望激勵著獄友迪克不放棄減刑的機會,用希望讓曾經的犯人重新做人,用希望讓典獄長的犯罪行為昭然天下、公諸於眾……連最後的成功越獄,也是他不願與黑暗同流合汙,靠強有力的思想支持著——那,就是希望!

正如迪克所言:拘留所是個怪異的地方,開始你恨它,接著你習慣它,最後你離不開它。

蒂姆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堅強,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順利完成了對別人的救贖,更是難能可貴。

拘留所,一個禁錮身心的地方,一個磨滅激情的牢籠。許多人,在這兒生不如死。但是蒂姆,沒有自暴自棄,即使拘留所可以軟禁他的皮膚,卻無法擊退他的內心深處。相反地,他無時無刻不在追逐自由。

即使你被“體制化”了。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