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臺灣地區第二波原住少數民族影片現像 TIDF重磅再現17部珍貴原住少數民族記錄片

 

這一連串的土著編劇創作,同時也澄清了毛利族編劇貝瑞・巴克禮(Barry BARCLAY)曾於1980二十世紀末提出「第四電影」的概念,意指圖像中的土著故事情節應由土著來演繹,也更特別強調土著具主體性的「我」。策展人林石材則表示,TIDF在到處收集這批關鍵歷史文獻中發現,很多電影母帶皆已散佚,連編劇本人都沒有存留。團隊耗費非常多時間找尋電影,併為它們製作新的拷貝、上齊中英片頭,籌備此單元的過程,亦是為臺灣地區電影史補上幾塊空缺。

到了1998至2000年,全景記錄片營走進蘭嶼,當時在衛生所服務的希.雅布書卡嫩(張淑蘭)本著推展保健的初衷,重新加入訓練營自學攝製記錄片。不忍心見達悟族傳統觀念視久病老人家為不祥,任其衰老喪生,編劇決定招募義工並促進居家保健。即使面對各方疑惑與批評,她仍學著拿起攝像機,希望讓那些老人家的市場需求被看到,而這份真誠的動機也使《面對惡靈》(2001)成為對自身部族最感人的近身觀察。

我們的名字叫春日 C'roh Is Our Name

「如是原民,如是紀錄:1994-2000年的原住民族紀錄片」單元收錄了10位土著編劇共17部經典作品,TIDF亦將於影片節前夕邀請Mayaw Biho、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及比令.亞布編劇參予專題講座,一起再探第二波土著族圖像的各式各樣可能將。為深入回溯當年的土著族影片現像,TIDF更進行了一連串編劇和有關人物的訪談,收錄於單元別冊,將於影片節現場供觀眾們憑票根索要。

另一大批臺灣地區原住少數民族記錄片的誕生,則要歸功於全景傳播基金會自1995年起所舉行的一連串「地方記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及有關專業人才專業培訓營隊。全景巡迴全臺開學,將記錄片的拍攝技術教給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或群眾,步伐遍佈北、中、南、東、蘭嶼,孵育出無數寶貴的紀實經典作品。本單元挑選出6位曾參予全景專業培訓的原民編劇,將自己當年急欲以圖像表達的內容,重新展現出在觀眾們眼前。

1996-1997年「地方記錄」計劃中區體能訓練,培育出了弗耐.瓦旦及比令.亞布。三位在出席專業培訓前,都是「泰雅北勢群文化工作室」的共同創辦者,志在復興部族的傳統人文。弗耐.瓦旦的經典作品《石壁部落的衣服》(1997),攝製泰雅傳統服裝學者尤瑪.達陸向耆老自學織布的經歷,劇中記錄了傳承織成工藝技術的過程,也透漏出尋回傳統服飾的深刻期盼。而比令.亞布的《土地到哪裡去了》(1997)則觸及農地公義,關注故鄉麻必浩部族先祖原居地將劃為國有的問題。隔年他為的是拍《彩虹的故事》(1998/2008),走遍部族訪問紋面耆老,為那個將要遠去的傳統人文留下難能可貴歷史紀錄。

大學以外,潘朝成和米將.斯谷兩人皆曾供職於華視,並受過新聞記者的專業培訓。潘朝成的《鳥踏石仔的噶瑪蘭》(1997)是臺灣地區首部由布農族後代攝製的記錄片,講訴編劇本人不幸醒來的土著血統後,一連串的尋根之旅。劇中觸及布農族人當年被迫遷徙的氣憤與自卑,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發展史話語權。米將的經典作品《阿慕伊》(2000)則拍攝一名藉由宗教信仰踏進家庭暴力陰影的部族婦女,表達對於部族男性境況的深切關心。

大學出身的製作者Mayaw Biho及龍男.以撒克.凡亞思,三位皆持續創作不輟,是當今臺灣地區關鍵的記錄片工作者。本單元回溯至兩人創作終點,再現當年吸引他們開始攝製記錄片的原初關愛。Mayaw以《天堂小孩》(1997)呈現出三鶯部族都市原住少數民族的艱難境況;《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1998)記錄了一名94歲排灣族長者對傳統人文的珍惜與堅持。龍男的《回來就好》(1999)攝製自己的姐姐未婚生子,對家庭導致的衝擊與轉變;《尋找鹽巴》(1999)則顯現出來母校土著團體成員和原生人文的脫落,與其所造成的對立。

全景地方記錄計劃遍地開花,孵育無數珍貴原住少數民族記錄片

1990二十世紀,攝像機的普及化帶起臺灣地區記錄片創作熱,原住少數民族也在這波大潮之下,首度有了攝製自己、徹底擺脫女真人演繹的可能將。這批第二波執起攝像機的土著中,分別有影視製作有關學門的小學生、經歷新聞報道體能訓練的本報記者,和出席地方文史記錄片專業培訓營而成的製作者。該屆TIDF即以1994年至2000年為期,精選17部他們初試啼聲的經典作品,企圖從中探求原住少數民族記錄片中的看法、議題、美學,和背後闡釋的形構過程,同時也希望藉由今昔對照,凸顯臺灣地區原住少數民族二十多年來的社會境況。

楊明輝與拉藍.吾那克(蔡義昌),是1996年「地方記錄」計劃西區體能訓練的學員。楊明輝將攝影機轉向部族裡一大群被遺忘的思想障礙者,當地人避之唯恐遜於,他卻以《流浪者之歌》(1996)讓他們有機會傾訴心聲。身為國小同學的楊明輝也從身旁取材,《小夫妻的天空》(1998)即歷史紀錄自己的小學生在早婚生子後所面臨的難題。而致力於屏東馬太鞍部族排灣族文史工作的拉藍,則以《油漆手鄭金生》(1996)攝製因不幸喪失左手與右腳,卻仍悲觀知命,練就一身高超手藝的塗料大姐。同樣身為排灣族的的編劇還有喇外.達賴喇嘛,經典作品《新樂園》(1999)攝製離鄉背井到東部建築工地打零工的族人,落腳於學院後門草坪,以廢棄建築材料打造出一處異鄉部族的生活悲喜。

「如是原民,如是紀錄:1994-2000年的原住民族紀錄片」別冊立面

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 As Life, As Pangcah

找尋鹽巴 Looking for the Salt

大學、本報記者出身,關愛擴及都市原民亦聚焦部族婦女境況

爬梳臺灣地區記錄片歷史,一路溯及第二波原住少數民族影片運動的源頭,臺灣地區國際記錄片電影節(TIDF)重磅策畫「如是原民,如是紀錄:1994-2000年的原住民族紀錄片」單元,重映當年臺灣地區原住少數民族首次掌握攝像機,用圖像為他們的人文發聲,所留下的珍貴歷史紀錄。

阿慕伊 A Mu Yi

流浪者之歌 Song of the Wanderer

天堂孩子 Children in Heaven

文章標簽   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 阿慕伊 回來就好 流浪者之歌 尋找鹽巴 天堂小孩 小夫妻的天空 新樂園 彩虹的故事 面對惡靈 油漆手鄭金生 石壁部落的衣服 鳥踏石仔的噶瑪蘭 土地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