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怎樣拿捏“韓國遺孤”的心理狀態

 

由河瀨直美、賈樟柯監製,青年導演海波編劇執導,吳彥姝、英澤等主演的喜劇片《又见奈良》3月14日在上海舉辦了首映式,海波、英澤應邀出席公益活動,與現場觀眾們進行了溝通交流互動。

在首映式現場溝通交流環節,編劇路陽觀影后指出,影片中留白的運用在現在內地電影中極少見,海波的此種藝術風格很有意思。小說家雙雪濤則指出,影片將溫暖和冷峻三種個性較好的結合起來,這於編劇來說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韓國文化中心祕書長高橋耕佐藤也抵達了現場,他表達了對影片的鐘愛,也祝福《又见奈良》能夠獲得好的戰績。影片將於3月19日全省上映。

1945年韓國大敗後,有很多韓國孤兒滯留西北,被中國家庭領養,並最終成家立業。隨著中韓外交關係正常化,很多韓國遺孤返回韓國,那個特殊的族群被稱作“遺留下來孤兒”。

編劇海波說:“《又见奈良》的成功離不開中韓團隊的幫助,特別是俄方監製河瀨直美、美方監製賈樟柯,自己不論在創作上還是工程項目的大力推進上,都付出了許多。”

為的是很好拿捏“韓國遺孤”這一特殊發展史族群的心理狀態,編劇海波親赴江戶體驗生活七個月。他則表示:“即使始終無法被韓國社會所採納,而且那些回到韓國的遺孤們仍保留著許多舊的飲食習慣,自己會主動找尋許多非常中國的記號,這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認同感。”在電影中,編劇在描寫遺孤生活現狀時也重新加入了這些細節,如吃酸菜、聽戲曲等,更在電影開頭別出心裁的重新加入王菲獻唱的曲目。這種的處理不但生動重現了韓國遺孤的生活現狀和心理狀態,也消解了即使地域差別給中國觀眾們帶來的間離感。

《又见奈良》講訴了一段跨越60年的母女情。1945年,韓國大敗後,陳慧明(吳彥姝飾)領養了一名韓國遺孤,取名為陳麗華。1994年,陳麗華回到韓國,找尋他們的養父母,並與陳慧明維持信件取得聯繫多年。2005年,久未接到陳麗華來信的陳慧明孤身一人趕赴韓國,在遺孤二代小澤一郎(英澤飾)和韓國卸任警員(志強隼飾)的幫助下開始了漫漫尋親路……

女演員英澤在劇中飾演二代遺孤小澤一郎,她透漏,他們並不能說日文,都是短時期裡跟片場的日文同學學的,靠的是背,但同時要照料到對白的節拍和配角的情緒,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編劇海波則表示,他們一開始想拍一部反戰影片,但在讀了韓國遺孤的有關書刊後,被其中超越血脈的友情所打動,特別是許多韓國遺孤的中國養父,最大的心願就是去韓國看一看他們的小孩,“而且我想要攝製這種一部影片,來圓那些中國養父的夢”。

電影並沒有正面展現內戰的場面,而是用一段動畫電影將此一筆帶過,“我對內戰的立場,已經在養父和兒子之間的情感中彰顯了。整部電影面對韓國觀眾們時,希望我們能看見內戰對無數個家庭帶來的痛苦”。

文章標簽   又見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