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專欄】《恐懼大街》四部曲, 血腥類別的小宇宙大爆炸

 

《恐懼大街2:1978》片花

由女導演李雅妮亞克(Leigh Janiak)主演的《恐懼大街》(Fear Street)共分成《恐懼大街1:1994》、《恐懼大街2:1978》、《恐懼大街3:1666》共兩部影片。前兩集到尾聲時都要向過去找尋解答(其原因),直至最四集前半段再扣回首集做個了結。意即這絕非單片賣座後再衍生的產物,而是從一開始就構建清楚的類別宇宙。儘管它有個在英國極為受歡迎的原著,作者R·L·史坦恩(R. L. Stine)甚至有「兒童文學界的史蒂芬金」之稱。但我沒看完原著,也覺得它必須並不忠於短篇小說,即使劇中遭詛咒的是全縣而非步行街,尺度也「兒童不宜」,這套「增生」、甚至「新生」的經典作品,必須更能滿足這些討厭過《魔女嘉莉》(1976)、《13號星期五》(1980)、《驚聲尖叫》(1996)的粉絲才對。

《恐懼大街2:1978》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少年兒童夏令營、禁不住的青春賀爾蒙和抓狂的人父,都像在與《13號星期五》擠眉弄眼,卻又在快落入俗套前聰明回身而帶出驚喜。但是不但加強了「陰暗小鎮」和「陽光谷」的對比與矛盾,對於上集較差的少年兒童情意刻劃也有了全面的補強。一心想徹底擺脫命運的好女孩,和嗑藥耍廢的好友以及行為叛逆而遭欺凌的姐姐之間,從漸行漸遠到掏心掏肺的轉變,遠超越通常青春虐殺片的層次。就連兩小無猜的真愛,呆萌之餘,也讓相同陣營有了理解和欣賞的機會。這集場景較為純粹,不必東奔西跑,反倒很好聚焦,少年兒童的內在恐懼與感情都有了抒發的空間,上集更讓人略感不值的犧牲,到這兒卻蛻變出敬佩的力量。而且這趟1978年的回望並非沒有象徵意義的右後衛休息,它不但要找到巫師被迫分離的屍骨,也拼回了小城慘劇的部份發展史,讓主人公從而發掘最初的原委。

總算返回《恐懼大街3:1666》。編劇故意安排前集女演員在此發生飾演今人,要特別強調的絕非考證與寫實(不然男主人公有個白人哥哥在當時就不合邏輯了),而是有意的類比,也想將心比心。1666的年長現代人也會成群結黨,也有望月夜遊、吃莓果耍迷幻的時刻。而被誣賴為巫師的珍妮費爾與神父兒子也有著無法見容於社會的祕密緋聞,除了家庭阻力、好事者的煽風點火,更血腥的是你所尊敬的或許就是與怪物交易的人,反倒是為所愛赴湯蹈火併沒有時代差異。因而珍妮費爾的詛咒有了迥異的象徵意義,本意與對象都是曲解的結果。整整300年的汙名,得藉由電影前半再返回1994,男主人公不但要為傳說中的巫師討回公道,也無須再步上悲劇的後塵,甚至顛覆了陰暗小城的命運。這教電影趨勢忽然大了起來,見證人類文明仇恨怎樣假借天主之名行撒旦之舉,藉執法之便做不義之事。而成人配角在每集普遍缺席或失能的設定(除了跟主人公有同樣遭受且心靈好似停格在當年者例外),更貫穿整個系列,加上三番兩次搬離《魔女嘉莉》的梗來致敬,更堅定了《恐懼大街》向少年兒童血腥片系譜靠攏的企圖。

《恐懼大街3:1666》

《恐懼大街1:1994》片花

《恐懼大街1:1994》從大賣場關門後的血腥殺戮揭開序幕,恐怖電影該有的架勢完全沒在客氣。但接下來我們要先陷於男主人公的失戀之苦,他討厭的男孩搬至樓下鎮。沒錯,這也能是部拉拉片,便是打著類別復古大旗、明渡現代性別思維的有趣之處。只是起先想不通:只是搬至臨鎮,就像大安區戀人有必要為對方搬至信義區而離婚嗎?但看完整個系列,能理解表面幼稚的設定有其目地。只是一個叫「陰暗小鎮」(Shadyside)一個叫「陽光谷」(Sunnyvale),也太昭然若揭。反正繞了一大圈,原來陰暗小城每隔很多年就會發生某人忽然抓狂殺掉一大堆無辜者的慘案,而眾人堅信這是300年前處死巫師珍妮費爾時被下的詛咒。只好三個男生便在刀光血影中,另一面重修舊好另一面死裡逃生,大玩誰是嫌犯誰是目標的猜謎該遊戲。但嚴格說來,主人公並不這麼取悅,無辜摯友們必須為她的真愛慘死(這個被切面包機削爆腦袋瓜的鏡頭真的夠狠),但黑皮膚的哥哥則能政治正確地活命。較有意思的反倒是在這個智能手機還沒普及化的二十世紀,撥接上網與陽春的聊天室,隨身聽與當年的流行樂,和最後的反轉:自己必須找出1978年相似慘案的生還者,解開自己只曉得三分之一的謎底。

《恐懼大街》四部曲原本並非為流媒體網絡平臺而拍,而是歷經發售子公司整並併購以及禽流感打亂公映計劃,這才輾轉成了Netflix獨家影片,自7月開始每星期釋出一部。現階段四部曲皆已開賣,共同組成了一個自圓其說的恐怖電影小宇宙。表面上懷舊復古,實則為被誤會的異端來解套。即便將無知和絕望放大成對他者的迫害,在今日世界猶是屢見不鮮的大多數暴力行為。而且這必須算是另一種舊瓶裝新夜總會!

文章標簽   13號星期五 恐懼大街1:1994 魔女嘉莉 恐懼大街2:1978 恐懼大街3:1666 驚聲尖叫 恐懼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