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廖希:影片是我和世界溝通交流的形式

 

編劇、女演員、導演,從影以來身分的不斷切換讓廖希意識到,導演一定要有“製片人思維”。在當下的影片應用領域裡,市場須要既懂生產又懂管理工作的影視製作從業者。

專訪中,廖希尤其提及了他們對於蒙古語影片的鐘愛。他指出,現階段中國反映少數民族人文的影片中,蒙古語影片的表現極為搶眼。近幾年,蒙古族編劇萬瑪才旦與松太加所攝製的影片在國際影片節上獲得了出色的戰績,也有愈來愈多的蒙古族同胞願意投入到影視製作行業中,這對於一個人口數僅有一千多萬的少數民族而言實屬難於,他堅信未來蒙古語影片能在對外傳播中國民族人文方面起到更重要的大力推進促進作用。

48歲開始接觸電影,50歲開始“北漂”,廖希的電影之路比常人開始得要晚許多,但他取得了很多好成績。憑藉著在電影《她们的名字叫红》中的出眾表現,廖希入選了中國電影導演聯合會2013本年度表彰會“最佳女演員”。2017年,廖希出任電影《捍卫者》的導演、編劇以及製片人,影片成功入選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影展“中國新劇展映單元”。2018年,由廖希出任製片人的電影《阿拉姜色》入選第三十二屆北京國際影展主競賽單元,並贏得“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編劇獎”,成為影展惟一得獎的中國影片。2019年,由廖希出任製片人的電影《拉姆与嘎贝》入選第五十七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影展主競賽單元。

廖希在專訪最後直言,影片是他和世界溝通交流的一個形式。影片的視角必須著重關注現代人的生活,關注身旁所出現的一切。不論是好還是壞,現代人日常生活中所承載的東西都值得用影片攝影機去表達。

在談到中國影片的未來經濟發展時,廖希指出,現在年長的影片從業者和之後的後輩們生活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有著相同的生活經營理念,有大膽的技術創新與想法,這都是值得引導的。但“年長”同時也意味著會缺少許多生活上的經歷與磨練,廖希則表示,他們願意承擔“擺渡人”的配角,幫助年長的影片從業者順利完成夢想。中國影片還有非常大的空間給正在茁壯成長的年長編劇和製片人。

國際在線報導(本報記者馬睿麗、張松竹):第十二屆上海國際影展舉行前夕,總檯本報記者訪談了北影節來賓廖希,聽他講訴他們與影片的故事情節和他對中國影片未來經濟發展的期盼。

文章標簽   阿拉姜色 她們的名字叫紅 捍衛者 拉姆與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