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八佰》有感

 

《八佰》是近幾年難得的以內戰為題材的好影片,也有著很深刻的象徵意義,另一面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牢記發展史,非常感謝先輩的奮不顧身,我輩當更為自強,為今日中華矗立於民族之林,不再受國弱之辱而努力奮鬥不止;另一面又告誡我們和平就像水蒸氣,受惠不覺,失之則難存,珍視當下的和平生活。

在影片中,至始至終都沒有發生過真正的大人物,而是用了濃墨重彩去刻劃小人物,以小人物大英雄的視角去展現在這個時代下,普通人的英雄氣概。所以,除了視死如歸的抗日救亡思想,我還看見了人性的複雜和多面,畏戰、怕死,這也是整部影片最打動人心的部份,彰顯著最真實的人性。影片中想當逃兵的端午節,面對陣亡的韓國兵不肯扣下槍機;只會算賬的老算盤,喬裝混入了公共租界,他不敢死,也不敢當英雄,他只是想會去看一看他胖嘟嘟的未婚夫;一心想要投筆從戎的進步青年,從公共租界跑到了戰場,卻在面對真正內戰之慘烈時,心生退縮;不假思索將情報部門買下韓國伊拉克政府和法國人的方本報記者,最終也能為的是犧牲戰俘的遺書冒死返回槍林彈雨裡。人性的善和惡有時候也絕非那么絕對,並非所有人都想當英雄。在這場影片的觀看中,被內戰場面的恐怖和慘烈嚇壞了好幾次,內戰對於下級軍人和戰俘而言就是一部小型絞肉機,一將功成萬骨枯,除了極少數垂名青史的高級將領,更多的都是沒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戰俘,他們既無法生當為人傑,死亦非為鬼雄,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用血肉之軀守護的北京到底是在世界地圖上的哪個位置。他們除了是戰俘,也是別人的妻子、也是別人的母親、別人的女兒。”心疼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每一個悲壯故事情節背後,都有明月倚摩天大樓的等待。在影片的結尾處,特派員在勸阻謝晉元后撤到英公共租界時稱”內戰背後都是政治“,不由讓人心驚,也將整部影片的反戰意味拉到了最高潮,八百名戰俘的英勇赴死對於中國國民黨高層而言更像是一場給洋人的演出,是巴黎全體會議上磋商的籌碼。影片看見該處,不由得會想,這種的犧牲真的值得嗎。

在影片的開端,透過戰俘的口便道出了以黃浦江為界的北京,在淞滬戰役的大背景下,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謝晉元帶領的第9方面軍88師524團在北京將要陷落之時,受命在四行庫房固守北京拖住國軍,為中國在巴黎全體會議上的磋商獲得更多的國際支持,在一片焦土上依然浴血奮戰、保衛北京;而河的另一邊,則上演著“商女不知滅亡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景象,現代人在英法公共租界的暫時片刻安寧中,聽戲、唱曲、打麻將,南岸的戰火似的和他們無關。隨著內戰慘烈程度的升級,漸漸喚起了麻木的中國人,在那場少數民族大災難中沒有人可以成為旁觀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便這是一場必敗的內戰,但是那場內戰中中國人民視死如歸、頑強不屈的思想將成為星星之火,即便肉身吞噬,但思想將理事長存。影片中有一個片段讓我淚崩,為制止國軍爆破牆面,戰俘們將炸藥綁在頭上,和鐵甲包裹著獸心的韓國人同歸於盡,跳下城垣前每一人都高呼著自己的名字,好似在宣示著自己不止是一件工具,自己曾經也活過,為那個生我養我的農地犧牲過。一寸山河一寸血,我敬你們是英雄,韓國覬覦中國,中國人被韓國人凌虐,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這是中國人該有的血性,少數民族已到危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國人若皆如此,倭寇何敢!

原本是不打算去看《八佰》的,即使對此種題材的戰爭片腦子裡總是形成了固有的故事情節模式,自我敬佩式的悲壯,和註定的結局。被某人以要對我進行愛國主義基礎教育為由,強行陪同觀看了《八佰》,觀後心情非常複雜,想說的許多,一時也不知從何入手。說說感觸最深的三點,《八佰》彰顯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整部影片的反戰意味。

文章標簽   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