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影片的開頭,為什麼給人一種倉促之感,好似沒有演完?

 

很多好友看完內戰電影《长津湖》之後有一種體會,那就是後半段的內戰渲染、故事情節大力推進的確非常有大片的感覺,節拍也非常明快緊湊,更讓人大呼過癮;但是整部電影最後的開頭卻極為倉促,更讓人多少有點兒“頭重腳輕”的感覺,有些意猶未盡。只不過發生此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即使該電影還有下半部《水门桥》,預計明年才會公映,長津湖會戰這時還沒有真正打完,故事情節沒經濟發展到最高潮,近3個半小時的影片也就暫時難以給出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真實發展史當中,水門橋3次被我軍摧毀,但盟軍依靠迅速的給養和復原能力,最終通過這座大橋實現後撤。最後盟軍修橋的材料居然是從韓國空運回來的,可見勁敵的後勤保障給養能力有多么彪悍,工作效率很高。盟軍第九軍先頭部隊基本被留存了下來,成建制撤至了朝鮮半島北方,而我軍則付出非常大死傷代價,成功將盟軍趕過了清川江。客觀來說此役兩方各有得失,長津湖會戰到這兒才真正完結。

我們現在看見的影片,只是上部。中國人民志願軍儘管擊潰了敵方的棕熊團,但真正的會戰目標所以並非以一個15萬人的主力大兵團去殲滅敵方的一個團,而是要吞下對方的王牌陸戰二團。陸戰二團有兩萬多人,這時敵方第九軍已經意識到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圍困,開始醞釀小規模長距離後撤。中國人民志願軍須要切斷水門橋,就可以避免敵方向南撤離。

文章標簽   長津湖 水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