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每一人都有進退兩難的泥沼

 

而李的前夫與托馬斯遇難十多年的父親也先後登場。

只好前半部故事情節的對立便變為了托馬斯和李之間的對立:李不願意繼續呆在“湖邊的格拉斯哥”,即使他不敢睹物傷情,不敢讓他們沉靜在往事的回憶和不斷苛責他們中。而托馬斯則不願意發生改變他們的生活去芝加哥。

事後李由於難以寬恕他們的過錯,曾一度想自殺未遂了卻殘生。

不論諳熟什麼樣的真理,也無以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不論什麼樣的詩意,什麼樣的真摯,什麼樣的堅韌,什麼樣的溫柔,也無以排遣此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體悟這種詩意。而體悟後的任何詩意,在繼之而來的不幸悲哀面前,又是那般的軟弱無力。——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昨日小撰寫了對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測,影片獎入選的五部,小編看了個遍,真正討厭的只有《赴汤蹈火》、《血战钢锯岭》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小編甚至指出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非《海边的曼彻斯特》裡的卡西·阿弗萊克莫屬。(面癱本的哥哥,也入行十來年了,一直不紅不火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和很多治癒系的美好故事情節相同,它講述得是真實的生活和傷痛。每一人都會有進退兩難的泥沼,有的身陷其中,有的掙扎前進,這就是生活。生活不能永遠都是光明,而傷痛或將常伴左右。

最後,影片定格在托馬斯與李一起在弟弟的岸上釣魚的鏡頭中,亦如十多年以前的這個下午。

影片講訴得是住在芝加哥的儲藏室裡的別墅管理員李,即使弟弟喬的不幸喪生,要趕去家鄉“湖邊的格拉斯哥”處理弟弟的身後事,並照料16歲的侄兒托馬斯的故事情節。編劇通過攝影機的剪切拼接和主角回憶碎片的閃回,刻劃了一個身處底層的頹廢中年男人的生活困局,和他的哀傷過往。

一開始看那個名字,許多人以為一定是部愛爾蘭影片。但是,並並非。

托馬斯是一個典型的16歲英國少女,打曲棍球,彈吉他,同時交三個男朋友。

這么哀傷的故事情節假如任由此種氛圍繼續,更何況整個影片都會被“哀傷逆流成河”,但是編劇並沒有這么處理。通過對侄兒托馬斯故事情節線的描繪,又將故事情節從哀傷的泥沼中帶了出來。

實際上愛爾蘭的格拉斯哥並並非一個海濱衛星城,而是一個典型的輕工業衛星城,在它的東北方就有一個知名的海濱衛星城叫富勒姆。“湖邊的格拉斯哥”(ManchesterByTheSea)只不過是一個英國小城的名字。而且這是一部典型的英國影片。

儘管電影與愛爾蘭無關,但是這部電影都讓人感覺到一種愛爾蘭式平靜而高傲。影片結尾以李平淡的繁雜的生活剪影開始,兩個小橋段突出了主角的沉默、冷淡、易怒。

文章標簽   海邊的曼徹斯特 挪威的森林 赴湯蹈火 血戰鋼鋸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