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當說書人分飾兩角13個配角 張艾嘉︰與前輩戰略合作有新啟示

 

週報張艾嘉趴在面前,一身天藍色的紗裙,畫著淡妝,大眼睛撲閃撲閃,暖融融的目光瀰漫,時不時溫柔地開懷大笑。大家都叫張艾嘉「張姐」。說起來,她算是最先為我們刻畫「知性美」的演藝人士,外貌雖非豔壓群芳,卻久難忘卻她的淺笑。女演員、女歌手、導演、編劇、監製、小說家⋯⋯十八般武藝,或許都被她那從容恬靜的微笑解決,青春常駐的訣竅,或在於67歲仍保有疑惑心,她的最新嘗試是與進念.二十二面戰略合作,在靈異題材的小劇場經典作品《魅》中扮演說書人。10月底,張艾嘉主演的新影片《世間有她》才剛開拍,又投入新的小劇場經典作品《魅》的彩排工作,緊鑼密鼓的時間表,青年人都望塵莫及。張艾嘉與象徵主義鋼琴演奏家嚴志強(右)及進念.二十二面戰略合作,在小劇場經典作品《魅》中扮演說書人。(進念・二十二面提供更多)經歷第二波禽流感的衝擊, 將於下月23日在澳門文化中心大音樂廳表演的《魅》,為臺上臺下都帶來新挑戰。《魅》是去年由張艾嘉與臺灣地區金馬獎最佳象徵主義演奏獎獲得者嚴志強、象徵主義音樂樂評人焦元溥聯手打造出的《曖魅》的「改造版本」。由於禽流感陰霾猶在,不但音樂廳僅開放三分之一座席,但是,部分值班人員不便來港,必須克服技術上的問題。而且,在澳門的舞臺空間由進念.二十二面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進行舞臺圖像設計,那位舞臺信息技術先鋒導演運用影音光影,安排小提琴家嚴志強在高雄遠程動態彈奏,張艾嘉在澳門舞臺上同步以聲音參演,跨越港、臺兩地空間,重新詮釋《曖魅》的臺灣地區X澳門版本《魅》。這不僅考驗彼此間默契,更須彩排磨合,用她如果說,兩人「像牛郎織女般天各一方」,也跟《魅》中四段靈異故事情節的主題異曲同工,都是象徵主義音樂裡,愛而嚴禁的唯美神話。說書人:找尋聲音的配角情緒這並非張艾嘉第一次與鬼戲相識,去年她與林奕華戰略合作音樂劇《魅》1,翻拍蒲松齡《魅》2,講訴現代生活中,嚴禁志的小說家蒲先生(王耀慶飾)與App上的閒聊對象胡小姐(張艾嘉飾)的情愫;再回溯,早於1979年,胡金銓導演的《魅》3,取材於宋人章回小說《魅》4,她和徐楓都演女鬼,想搶奪書生(石雋飾)抄的大手印經書。數次演鬼,還都是浪漫的「非主流好鬼」,張艾嘉說,「好好玩」,與相同導演戰略合作,他們對鬼魅題材的疑惑,更讓她覺得,鬼的世界與人的世界有共同之處,「有時候,我們覺得人的世界實在太不可愛了,所以可能在那個世界裏找到更多逃避空間,正是因為對人的世界的不了解,鬼的世界才可以給你一種更浪漫的思考方式。」在參予小劇場表演之後,她坦承自己對象徵主義音樂的認知幾乎為零。六年前與嚴志強戰略合作《魅》5,她發現,象徵主義音樂絕非落伍,只不過就是那個二十世紀的流行樂,流行樂鎖在固定的三分半鐘,差不多的歌曲和情緒,象徵意義非常有限,喪失了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常常聽來覺得悶,聽完就不記得講了什麼。」對象徵主義音樂,張艾嘉指出,千萬別懼怕,有足夠多的疑惑心多試數次,就能更簡單地體會其中可觀的感情,收穫美的體驗,「流行音樂一定是為了迎合現代人,就連饒舌也在不斷改變,但慢慢聽多了古典,也會對流行音樂有新的要求。」與嚴志強再攜手,在《魅》中,除了有拉威爾《魅》7 、聖桑《魅》8 、諾里奇《魅》9等象徵主義音樂大師經典,張艾嘉更一人分飾兩角十二個配角。她的目標,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以聲音變化捕捉每一人物的情緒和性格,甚至讓觀眾們想象他們的身形、高矮、年齡、容貌,怎樣做到?「跟人家吵架時,你聲音是不是變得比較高尖;感冒時聲音是不是比較低啞,聲帶可以有很多變化,嘴巴的空間也很多,用鼻子講話鼻音會重,腹腔講話會帶出更多回音。」她以相同讀音逐個示範,信手拈來。張艾嘉在《魅》中更一人分飾兩角十二個配角,小提琴家嚴志強則演奏拉威爾、聖桑、諾里奇等象徵主義音樂大師經典。(進念・二十二面提供更多)談戰略合作:從前輩頭上吸取養料提起近幾年少有的數次幕前表演,陳勝吉的《世間有她》1、畢贛的《世間有她》2、林書宇的《世間有她》3,以及才剛接演、以澳門的霓虹燈為線索的《世間有她》4,部分是新導演經典作品,小效率製作,酬金微薄也在所不惜;賈樟柯《世間有她》5裡,她與1993年出生的董子健出演兩對相差40歲的情人,大尺度的吻戲激情戲,被譽為本年度最有型忘年戀人檔;在《魅》的戰略合作中,當50後的她,碰上60後胡恩威、70後焦元溥、80後嚴志強,是典型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戰略合作之初,焦元溥也問過她,為什麼會應允這個陌生的、付出與酬金完全不成比例的邀約?她的提問是,「我總是想做沒有做過的事,迎接尚未遭遇的挑戰,學習未獲得的經驗與能力。」張艾嘉與1993年出生的董子健於《世間有她》5中出演兩對相差40歲的情人。(《世間有她》5片花)張艾嘉不討厭以單一的女演員、導演身分標籤自己,她自視是個業界工作者,本分就是接受一切新事物並愛好它們,新的表演方式、新的女演員、新的導演,都是她要擁抱的對象,更何況,她從年長時就熱衷於當伯樂,挖掘千里馬。26歲與好友合組比高影片公司,她投資許鞍華導演成名作《世間有她》9;30歲在新藝城任管理層,她力挺楊德昌拍文藝片《魅》0。她是討厭和前輩戰略合作的人,能在他們頭上汲領養料,「有時候演戲演久了,難免落在某個俗套裏,他們能給我新的啟示」,拍完《魅》1後,頂著才子銜頭十多年的她,總算出了第一部詩集《魅》2,文如其題,並非寫演藝圈的八卦祕辛,而是分享拍影片時的靈感筆記,「人生有太多東西是我們不了解的,然後突然間你又有了新的了解,我喜歡把這些跟年輕人分享。」她解釋,她也愛到大學校園演講,和青年人造成價值觀碰撞,在臺灣地區,她設立漿果文教基金會,與小學生打成一片。2018年,張艾嘉與遊曉穎(右)憑《魅》3奪下金像獎最佳編劇。(資料照片/陳順禎攝)後浪滾滾前夕,做為過來人的她,也有自己的擔憂。一方面,對於年長導演,「戲院愈來愈少,好檔期被美國大片霸佔,我們的地盤在哪裏呢?培養新人導演,他們的戲去什麼地方上(映)?能夠上多久呢?政府是不是應該有新的想法,讓整個華語電影有更好的出路呢?」她一連串的發問,語調難掩焦急;另一方面,對於年長觀眾們,「我們當然希望st1_1能吸引年輕人來看,但也清楚,可能有某種脫節。」她直言。大眾和小眾之間,是個曖昧的糾結點,她援引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的感言,「有人說葛綠珂的詩歌不受大眾歡迎,她說,『我的讀者雖然小眾,但他們都是非常熱情的。』可能我們的觀眾不是大眾,但來看的人真的想看點東西,走的時候也帶點東西走,這已經是很快樂的事情,也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一席話,似乎適用於《魅》的觀眾們,也適用於張艾嘉經典作品的擁簇者們。相關張艾嘉分享做導演、論家庭的觀點,請閱讀《魅》6週報電子刊全文。齊因修讀現代文學和性別科學研究討厭文字工作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魅》6週報(2020年10月19日)《魅》8,網上副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週報電子刊,下載更多深度報導。236期《魅》6週報精選內容:延期《魅》0背後 梁振英有必要上京「跑部」澳門在「雙循環」趨勢中擔要角中央連摑香港政府幾巴掌 請林鄭領導班子搞好「港人治港」公開調查 明確理據 「釘牌」縱有理 教局須服眾疫情時代 兩岸三地博物館趁機換人染疫羅姆尼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原治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政治譜線兩極化 英國第三次戰爭的隱憂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這時候01週報張艾嘉小劇場小劇場音樂劇

文章標簽   山中傳奇 曖魅 輕描淡寫 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時候 蕾諾兒 夕霧花園 夜之加斯巴 分貝人生 聊齋 施政報告